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第三百五十六章:華夏辨畫第一人國眼徐半尺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go-->

“會不會是後仿的呢?”

王會長還是有些擔心。

他擔心的不是新仿,而是老仿。

現代社會經常用筆寫字的人越來越少,更不要說會用毛筆繪畫了,這幅畫上面黑色的墨跡已沉下去,和硃砂的鈐印都深陷紙張的纖維中,這點從畫的背部透上來的光線就能直接看出,要是年代沒有上百年,斷不會出現這種筆墨滲透進紙張,還繼續擴散的現象。

他之所以擔心是老仿,是因為清代和民國時期,不少繪畫大師都是靠臨摹宋、元、明的畫作為生,以致著名的“明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和仇英,存世作品很多,也是除明代除董其昌之外,畫作中存有真偽問題最多的畫家,又因四位畫家的具體情況不同,導致他們的作品在鑑定上有複雜性,很多存世的作品至今還難以辨真偽。

陳松思索了下,道:“沈周偽品的確很多,不少是同時代人造假,還有一些是代筆,對此,史籍有不少記載,祝允明說沈周偽品的情況是:‘其後贗幅益多,片縑朝出,午已見副本;有不十日到處有之,凡十餘本者。’又詹景鳳《東圖玄覽編》記顧從義條雲:文徵明買得沈周一幅山水,是沈周稱得意之筆,謂八百文錢購得的,感到很便宜。顧欲向文求得此畫,文不忍割愛。顧便辭別了文而到專諸巷,以七百文錢買得相同一幅,顧又返回問文徵明,文說他也是從那個人手中買到的。這個故事說明明代很多人都學德高望重的沈周的畫,且藝術水平很高,時代氣息又相同,故很難辨別真偽,連他的學生文徵明也會以假當真。沈周仁厚待人本性,造成在當時了鑑定上也有一定難度,王鏊雲:“先生高致絕人,而和易近物……或作贗作求題以售,亦樂然應之。”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