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第129章 西寰心計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十多年前頒佈的《農桑令》最大的弊端在於相國公孫嶽鑄錢無度,導致通貨膨脹。商人為避免通貨膨脹帶來的損失,轉而採取以貨易貨的方式,以耐儲存的生活物資,購入價格相對恆定保值,而市場需求量極大的糧食。

而糧食的主要來源是君主和權貴控制的國家機器,要想換到足夠的糧食,只能賄賂權貴,從而換取糧食。

由於銅錢貶值嚴重,而金銀等貴金屬數量較少,商人都採取以貨易貨的方式,與權貴交易特權,從而購買了大量糧食。

久而久之,權貴和國庫中的擠壓商品增多,而糧食流出國庫,轉而流向志國、孫國等糧價當時較高的國家,時年又恰逢大旱,國庫與權貴手中不能吃的商品和金銀反而換不到糧食。

結果只能是十幾年下來,隨著生產力恢復,此前囤積的大量陳年舊貨大量開始變質黴爛,即便是布匹、皮革、絲麻這等耐儲藏的商品,儲存三年五年年問題不大,十年八年也可以,但再久,儲存技術的制約必然要腐爛。北地又多溼熱,變質是必然的。

如此巨量商品囤在手中任其變質,虧損的還是國庫。

由此公孫嶽與權貴一番商議,決定以《推商稅》名義,剪除國內商人,以此達到壟斷市場,替權貴勳戚牟利的目的。

商人從事各行各業的商品運輸、銷售、生產等眾多環節,打擊商人就是破壞生產力,生產力降低,商品需求量不減少而商品產能降低的情況下,價格就會上漲。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