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第一百五十章 農業技術的革新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民間有一句流傳的甚廣的民諺,叫做無農不穩,無糧則亂。糧食問題是所有問題中最關鍵也最基礎的問題,糧食問題沒有解決好,其他的事情都如同無根之木無源之水,而民國的糧食產量和現代比起來,那就是天壤之別,根據後世的研究,1935年甘肅的幾種主要糧食作物平均畝產量是:糜子250斤,高粱300斤,粟213斤,豌豆275斤,水稻125斤,小麥300斤。而山西朔州在1936年的調查顯示,高梁畝產為65公斤,右玉莜麥畝產量為48公斤;馬鈴薯為朔州重要的糧食蔬菜作物,畝產為82公斤。

這些差別主要在糧種、水源、畜力等多方面,在南方,湖南懷化在民國29年的水稻畝產為149公斤。上海嘉定在1949年中稻為190公斤,晚稻為201公斤。

而在後世,袁隆平先生的超級雜交水稻已經大面積畝產達到了900公斤。

所以說中國的經濟飛速發展成果有一半的功勞要給以袁隆平為首的農業學者,要不是這些學者研究出這些高產的糧食,我們哪裡可以做到大量的人口離開農村變成農民工,哪裡可以使得中國以佔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百分之二十一的人口。

更加重要的是,民國的人都沒有什麼油水,因此主要靠主糧來提供能量,一個男人即使是從事極輕勞動一天也要2400大卡的能量,而一斤做熟的米飯只有750大卡,也就是說一個農民男子要6斤白米飯一天,當然,這是完全不考慮其他菜和油的情況,但怎麼一天也有有兩斤的白米飯,摺合乾燥大米有一斤半左右,如果是從事礦工這樣的工作,可能要三斤乾燥大米才夠用。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