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第二百八十五章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go-->

在2ch論壇上流傳的不存在車站“きさらぎ駅”。日本論壇網站2ch上有一則流傳數年的都市傳說,一名少女在深夜搭乘電車時,無意間搭到一個不存在的車站“きさらぎ駅”(譯:如月車站[1]);起先她還很熱切地將在車站的見聞與2ch網友即時分享,沒想到最後卻搞到自己下落不明。這起事件發生於2004年,一名叫蓮實的少女在晚間11時搭上一列電車,在經過近20分鐘的行駛後,她疑惑地在2ch上留言說,平時這班車只要7、8分鐘就會停站,今天卻遲遲未停下來。有網友建議去車長室詢問看看,蓮實照做後卻沒有獲得車長迴應,但在列車透過一條陌生的隧道後,於凌晨12時停在“きさらぎ駅”。如月車站蓮實發現,不僅車站裡空無一人,出站後外面也都空蕩蕩的,用手機搜尋也找不到所在位置。她困惑地向家人求救,希望能夠幫忙報警,但卻被警方當作惡作劇電話,因為根本沒有“きさらぎ駅”這個車站。隨著時間越來越晚,蓮實仍不斷在2ch上與網友聊天,她在凌晨2時留言說,附近傳來鈴鐺及太鼓的聲音,還出現一名單腳的阿伯。網友們頓時驚覺不對,叫蓮實迅速順著隧道,離開車站周圍;蓮實在走出隧道後,果然碰上其他人,而對方還好心表示,願意免費載他一程。無視網友的阻止,蓮實上了陌生人的車,並於凌晨3時44分留下最後一篇文章,她說:“駕駛把車往山上開,始終沉默不語,我打算趁機逃跑。”不過從此以後,蓮實就再也沒上2ch發過文!瑪麗·賽勒斯事件這些失蹤的難兄難弟中,至今是個謎團的,頭一個就要數“瑪麗·賽勒斯特號”帆船。這艘船點背到了極致,並且因為船員的神秘失蹤而聞名於世。瑪麗·賽勒斯特號是一艘長31米,重281噸的前桅橫帆雙桅帆船。製造於加拿大的新斯科舍省坎伯蘭,也是這裡第一艘下水的船隻,最初的名字是亞馬遜號。亞馬遜號的第一任船長羅伯特·麥克萊倫在處女航開始不久之後就因為肺炎去世了,而且它也曾經在英吉利海峽中與其他船隻相互碰撞過。儘管如此,在這次糟糕的處女航之後,在新斯科舍船主擁有之下,亞馬遜號也度過了平靜的幾年。不過後來它在1867年因為遇到風暴而擱淺在格萊斯貝,結果在1868年被賣給美國人,並且被大規模修整後,改名為“瑪麗·賽勒斯特號”。誰也想不到這艘船在4年後將會成為最著名的“鬼船”。瑪麗·賽勒斯特號1872年在船長本傑明布里克斯的命令下,裝載工業酒精的瑪麗·賽勒斯特號從紐約史泰登出航,準備前往義大利的熱那亞。除了船長與7名船員(其中有丹麥人和4名德國人)以外,還搭載了2名乘客:船長的妻子莎拉·布里格斯與2歲的女兒蘇菲亞·布里格斯,一共有10個人。在開船之前,布里克斯船長和德·格瑞第亞號的船長,好友莫爾豪斯曾經共進晚餐。並非是莫爾豪斯在路途與瑪麗·賽勒斯特號發電報打過招呼。在1872年12月4日(一些紀錄為12月5日,因為缺乏19世紀時精確的時區資訊),瑪麗·賽勒斯特號被認識本傑明·布里格斯的大衛·瑞德·莫爾豪斯船長所指揮的德·格瑞第亞號發現。德·格瑞第亞號僅比瑪麗·賽勒斯特號要晚7天離開紐約港。德·格瑞第亞號的船員在全速朝向直布羅陀航行的情況下觀察它達2個小時之久,他們判斷瑪麗·賽勒斯特號正在漂浮中,雖然它的速度很快而且沒有遇難的跡象。德·格瑞第亞號的大副奧利佛·狄佛率領一群船員登上瑪麗·賽勒斯特號的甲板,他並且發現船上的狀況大致良好,雖然他報告說:整艘船非常的溼漉。船上只有一個幫浦(就是水泵),而且在甲板之間充滿大量的水。前艙口與活門都是開啟的狀態,而且只有一艘救生艇下水的跡象,所以他們認為這艘船被故意棄置在海上。一些被廣為流傳的故事:餐桌上擺著沒有碰過的早餐與茶、已經洗好的衣物被吊起來曬乾、碗裡留著吃剩一半的蘋果派等傳聞都是一本小說的杜撰。船上1701桶酒精則是原封不動的,雖然當它們全部在熱內亞被卸下之後,其中有9桶被發現是空的。6個月的補給與食物被放置在船上,除了船長的航海日誌以外,船上所有的紙張都不見了。航海日誌最後記載的日期是11月24日,當時瑪麗·賽勒斯特號在葡萄牙統治的亞速群島西方100公里的海面上。船上的石版最後顯示它將在11月25日抵達亞速群島的聖塔瑪利亞島。德·格瑞第亞號的船員於是將瑪麗·賽勒斯特號行駛到直布羅陀,他們在這裡則因為表現出的勇氣與技術而在聽證會受到法官的稱讚。但是海軍法院的官員福雷德里·克佛倫德從一個簡單的救援任務轉而懷疑這件事事實上是一項陰謀。最後法院獎賞一些獎金給這些船員,但是整體來說,因為這件事受到懷疑(雖然無法證實),所以報酬遠低於他們應該得到的。莫爾豪斯船長則被額外獎勵一些貨物與獎金。某些小說帶來的誤區:1.一些故事中,在瑪麗·賽勒斯特號失蹤前一天,德·格瑞第亞號曾經和互發瑪麗·賽勒斯特號過資訊表平安,實際上德·格瑞第亞號第一次遇到瑪麗·賽勒斯特號的時候,瑪麗·賽勒斯特號上已經空無一人了。並且德·格瑞第亞號比瑪麗·賽勒斯特號晚出發一個星期,兩者怎麼可能會在半路上相遇呢?莫爾豪斯船長盯上瑪麗·賽勒斯特號,很大原因就是瑪麗·賽勒斯特號本該到達熱那亞了,而現在卻在海面上亂漂。2.“餐桌上擺著沒有碰過的早餐與茶、已經洗好的衣物被吊起來曬乾、碗裡留著吃剩一半的蘋果派,還有一個為船長女兒準備的挖了一勺的蛋”都是小說家虛構出來的——實際上船艙裡面進了水,秩序一片混亂。柯南道爾爵士衍生創作的小說裡也沒有這個情節,說明最早報告裡絕對沒有這些詭異的畫面。還有,大家不覺得這個情節和那個愛斯基摩人消失的情節簡直是一個模子里扣出來的嗎?那位愛德華茲先生很可能就是真兇哦。3.有些版本里船上什麼都沒有丟,只是丟了航海日誌。但是事實恰好相反——除了航海日誌外東西都丟了。而且航海日誌上很明確說明了瑪麗·賽勒斯特號是在被發現前一週多,上面的旅客就失蹤了。附:失蹤的船長布里格斯、夫人薩拉、女兒索菲亞大副理查森的照片。失蹤的船長布里格斯船員下落:因為沒有任何瑪麗·賽勒斯特號上的船員或乘客被發現,所以這個導致他們失蹤的事件的真相可能永遠無法得知。在1873年初,兩艘小型木筏在西班牙被漁夫所發現。其中一艘裝載著一具纏著美國國旗的屍體,另一艘則裝載著四具屍體。這些屍體曾經被假定為瑪麗·賽勒斯特號的船員,不過後來沒有經過詳細鑑定,就被埋葬在一個墳墓當中。相關解釋在許多推測當中,最有可能的推論是:船上裝載的桶裝酒精導致了這次的事件。布里格斯船長在之前不曾載運過這樣危險的貨物。9個滲露出酒精的桶子導致儲存的酒精蒸發。歷史學家柯瑞德·貝耶斯相信布里格斯船長下令將它們開啟,導致毒氣與蒸汽暴衝出來,所以船上發生爆炸。布里格斯船長於是匆忙的下令每個人搭乘救生艇,但是沒有確保與瑪麗·賽勒斯特號之間緊密的相連。而風將瑪麗·賽勒斯特號吹離他們搭乘的救生艇,於是他們可能淹死、餓死、渴死或曬死。其他推論也將事故發生的原因歸咎於酒精,不過是以不同的理由。他們認為這些船員想要打破桶子來喝這些酒精,於是殺死布里格斯船長,最後偷走救生艇逃亡。另一個理論則是認為因為布里格斯船長太過殘暴,導致船員發生叛亂,所以船長與他的家人被殺,然後他們以救生艇來逃亡。但是根據歷史紀錄,布里格斯不是這種會造成船員叛亂的船長,大副亞伯·理察森與其他船員也擁有良好的聲譽。另一個推論是指他們遇到了海龍捲,這種情況下瑪麗·賽勒斯特號附近的海水可能被龍捲風吸走,導致船隻下沉。這種理論可以解釋為什麼瑪麗·賽勒斯特號被德·格瑞第亞號發現的時候會溼透了,也可以說明欄杆受創、破裂的羅盤與消失的救生艇。進一步的論點指出地震在船隻下方爆發,造成9桶酒精(〜450加侖)流入艙底。地震還鬆脫位於甲板上炙熱火爐的通道,導致燃燒的餘燼造成帆布著火。因為看到酒精燃燒而引起乘員的恐慌,他們於是棄船逃生。等到火災平息之後,他們試圖返回到船上,但是失敗了,於是最後全部的船員死在海上。布萊恩·希克斯與史坦利·史匹哲在最近的出版的著作中提倡布里格斯船長在無風時開啟貨物通風的理論,並認為這些散發來的有毒酒精造成船長與船員的恐慌,於是他們避居到小船上,但是因為連結並不穩固,加上氣候及風向的轉變,造成他們被吹離瑪麗·賽勒斯特號。希克斯宣稱在媒體的檔案紀錄中,瑪麗·賽勒斯特號所載運的是毒性更強的甲醇,雖然沒有任何證據支援這個說法。最近一份研究顯示:當時他們遇到暴風,加上布里格斯船長可能認為他們已經接近亞速群島,而且已經有一具幫浦(就是水泵……)故障,所以下令棄船,準備上岸,但事實上,當時瑪麗·賽勒斯特號距離亞速群島仍然有100公里遠。當然,有些歡樂的的說法,比如外星人綁架,百慕大三角,遭遇巨型烏賊(極度深寒……),火流星爆發等等,因為這麼想的人完全靠補腦,一點依據都沒有,我就不仔細寫了。莫斯科地鐵失蹤案1975年某天晚上21點16分,莫斯科一輛滿載著乘客的地鐵離開白俄羅斯站向前駛去,本來只需14分鐘便可到紅色布萊斯諾站。然而,此站卻始終沒有見到這輛列車進站。地鐵管理人員急忙將整個地鐵的執行中斷,並調集有關工作人員,在整個地鐵系統內搜尋,當時蘇聯內務部也派人參與搜尋。列車和車上的幾百名乘客消失得無影無蹤。那天半夜,地鐵電氣庫主任維克多·斯潘諾維奇接到通知後,帶領地鐵站夜間巡視組的全體人員沿地鐵線開始仔細搜尋。他們發現原先環形路段一側靠隧道壁,有一段放待修列車的分岔線不見了!隧道壁下還留有二根平行的鐵軌,一位工程師發現這是一座巨大的防水閘門,他找到開關,啟動按鈕,整塊隧道壁便徐徐上升,防水閘門後面,燈火通明的一段鐵軌上,停放的正是那列失蹤的列車!最後一節車廂部分已被落下的閘門壓得毀壞慘重。車廂內空無一人,這簡直是個令人無法相信的事實:失蹤的列車已經找到,但是所有的乘客卻已不知去向。仔細察看周圍隧道壁,仍然沒有發現一塊活動的牆壁。在場的人疑惑萬分,如果說防水閘門年久失修,由於列車的振動,有可能自由墜落,可是為什麼道岔轉轍器沒有搬動,就把列車送上岔道?更重要的是,這輛列車的乘客和司機究竟到哪裡去了?自那時起20多年過去了,至今人們仍然找不到任何線索。可以說莫斯科地鐵失蹤案[1],是20世紀下半葉世界最神秘的一起集體失蹤事件。莫斯科地鐵失蹤案相關解釋這個被稱之為“1975莫斯科地鐵失蹤案”的傳說,常常被收錄到“世界上人類集體失蹤”的未解之謎裡。最近,這個引人聯想的流言又被翻了出來。然而,很多顯而易見的證據都指明它更像一個科幻故事,而不是真實案例。事件中提到的“白俄羅斯站”所在的地鐵線路,是莫斯科河畔線(Замоскворецкая,2號線)和環狀線(Кольцевая,5號線),分別於1938年和1950年投入運營,為莫斯科主要的地鐵運輸線路。在2號線中,白俄羅斯站的前後分別是迪納摩站和馬雅科夫斯基站;在5號線中,其前後兩站分別是紅普列斯尼亞站和新村莊站,兩條線路中都沒有傳聞中所提到的紅色布萊斯諾站。即使譯成中文後,紅普列斯尼亞與紅色布萊斯諾名字上有相似之處,但也對不上號——白俄羅斯站距紅普列斯尼亞站僅有2.2公里。目前,莫斯科地鐵官網提供的平均速度是41.62km/h,這兩站之間大概需要3分鐘。什麼?你說1975年會慢一些?的確可能會。莫斯科地鐵官網沒有提供那個年代的平均速度,那我們不妨來對比一下行車速度還有步行速度。根據Google地圖的資料,兩站之間駕車需要4分鐘,公交車需要5分鐘,而步行則需要26分鐘,因此流言中提到的14分鐘也太慢了點,真的是地鐵的水平麼?如果你在搜尋引擎上輸入關鍵詞“莫斯科地鐵失蹤案“,會發現早在2007年這則訊息已經出現在了中國的網際網路上,而與此同時英文媒體、書籍、網頁中對這一事件的記載幾乎為零,即使後來出現的英文網頁也僅僅是對早期的中文網頁的翻譯。人類集體失蹤可以說在當時是一個大事件,這麼一個大事,不僅西方國家沒有報道,就連莫斯科本土新聞都沒有相關記載,這難道不是很奇怪嗎?用俄羅斯搜尋引擎Ya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