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時代烙印還是時尚趣味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go-->

整理筆記時,又見到了1995年拜望施蜇存先生的訪談記錄,密密麻麻的十幾頁,隱在一個本子的中間。我每每翻閱一次,總要有不同的感慨和啟示。一直沒有整理出來的原因是由於頭緒太多,施先生說的話思緒飛揚。九十歲高齡的人,能保持如此寬敞的思路實在讓人服氣。說是訪談,其實更多的是老先生自己談,他戴著助聽器。把話筒一樣的小東西拿在手裡,伸到我面前。他的助手提示我的嗓音要放大、再大,我幾乎是喊了。即使是這樣,施先生仍沿著自己的思路走,並不太理會我提出的具體問題,後來我就埋頭做記錄。差不多近一個小時,幾乎是施先生一個人在演講,並且思路清晰、聲音洪亮。記得那是5月中旬的一個下午,先生依舊穿著厚棉袍,瘦瘦的,但是有力地坐在椅子裡。看著他的神態,恍然感覺這就是現代文化史裡的一幀剪影。

施先生說的一點很值得回味,他說目前散文寫作的“趣味”太濃,“一時的好惡”成就了太多文章,不是“深入淺出”,而是“淺入深出”,淺淺地感覺深深地寫,“很深沉地,很長篇宏論地說一個小東西”,他說這些文章也不是不好,就是過幾年就沒什麼意思了。今天再回首品味施先生這個觀點,有如金石擲地錚錚悅耳。

簡單地說,散文無外乎兩種,對日常生活的感動和自心靈深處的慨嘆,日常生活的感動容易表面化,這是很正常的。日常生活就是表面的東西,起居、出遊、飲食、交友、讀書、性情好惡,以及成長的快樂與煩惱。這些具體的活動生髮的感慨進入文學是自然而然的,一些人指責說這太浮淺,我覺得這種指責不妥,有些過分,就像我們不能指責樹葉綠了,枯萎了,又綠了是簡單的重複一樣,這種簡單是高階的簡單,這種狀態的散文不能被視為“虛假的繁榮”,它們和街道兩側的樹木,花草和流動的空氣一樣有著大的意義。試想一下,一座城市的街頭巷尾,道路兩旁充滿了根雕一類的東西將會是什麼樣子。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ebook8.cc

(>人<;)